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等重大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转化。
产品产业结构与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不适应,要求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要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有效供给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需求,协同农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与产业兴旺发展不适应,要求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刚性上升。在不断抬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地板”、逼近极限的价格和补贴政策“天花板”以及持续扩大的农产品国内外价差的共同作用下,尽管实现了大宗农产品连年丰收,但这种增产是通过高投入、高成本的方式取得的,难以实现随行入市、顺价销售。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依靠科技力量引领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与农业农村绿色持续发展不适应,要求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作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正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农业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旱区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乡村治理体系弱化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不适应,要求发挥农业 科技创新引导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能力弱,前瞻性不足,被动治理明显。主要原因是乡村治理“碎片化”,即基层政府信息沟通不畅,形成各自为政造成的治理困境,增加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建设,实施村村通网络工程,推进乡村社会的“互联网+治安”的治理模式,依靠科技丰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效率与效能,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所有这些措施的推行都迫切要求强化科技支撑促使乡村决策科学化,创新推广大数据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使乡村治理不断走向协作共享型治理和整体性治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打造一批全国农业科研一盘棋、大联合、大协作的重要平台。着力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全国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支持地方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本区域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开展协同攻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巩固强化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不断提升成果转化和服务区域发展水平,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典型。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市场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实现科技服务业与农业产业互动发展。针对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区域农业绿色技术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共同投入,探索联合攻关模式,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和协同创新合力,加快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步伐。要在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乡村振兴科技示范行动,采取“整合资源、强化协同、示范引导、跟进考核”的工作机制,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丰富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协同攻关模式,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试点,重点转化一批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典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建设一批新时代“三农”科研队伍。人才建设是系统复杂工程,长效机制是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整合资源、借力统筹、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建立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奖惩、激励硬机制、硬措施。围绕激发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